All Bookings By appointment please ! 預約 : 5493 3999
This is a Title 03 顛覆你的認知:控制情緒的器官不是大腦,而是腸道
腸道在醫學界素有”第二大腦“的別稱。

顛覆你的認知:控制情緒的器官不是大腦,而是腸道
腦是我們唯一掌控思考的器官。
人類對於整個世界的感知,以及回饋給世界的情緒,全部從大腦產生,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。
也正是因為這樣,我們順理成章的把所有情感的來源歸結於大腦的感受。
這種想當然的思考方式是正確的嗎?
經過近年的醫學研究發現,事實上,快樂情緒的發動機,是腸。
1
在理性分析這個問題以前,我們不妨先感性的去回想一下周遭朋友的個性。
是不是大多數吃貨都會有比較樂觀的個性;而情緒長期壓抑的朋友,或多或少有偏食,或是食慾不佳的狀態呢?
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話,那麼你大概可以得出下邊的結論:腸道對於食物的滿足感,的確確能夠影響人的心情甚至是性格。
中國古話說心寬體胖,其實很有道理。
因為食慾好,所以腸道滿足身體富態,於是心境也跟著寬容起來了──這在以胖為美的古時候,其實是一種良性的連鎖反應。
2
那麼如何透過科學的論斷來解釋這現象呢?
愛爾蘭科學家團隊在2001年做過一項實驗,他們選取了2組小白鼠,其中一組小白鼠大量餵食了益生菌鼠李糖乳桿菌JB-1,另一組小白鼠按照鼠類的正常食物飼養,而後把兩組小白鼠都放置於較深的水池中,叫它們在感知到危險的情況下奮力划水。
實驗結果是食用了益生菌的小白鼠求生欲更強,划水更久,血液中的壓力激素很少。也就是說,這些小白鼠比較樂觀向上。
然後,科學家切斷了這組小白鼠連接腸道和大腦的迷走神經,讓益生菌產生的化學成分不能直達大腦,這時候,小白鼠所有的樂觀因素瞬間全部消失。
這個實驗結果足以說明,良好的腸道菌叢產生的化學成分,在比大腦更高的維度,控制高等生物的情緒。
3
我們身體裡主宰愉悅的物質主要是血清素和多巴胺。
血清素可以給人內心的寧靜,改善睡眠,增加心靈層面的安全感和愉悅感,是我們感受快樂的重要神經傳遞物質。
多巴胺則是在情緒激動的情況下分泌更多,它是一種慾望激素,能夠叫人對喜愛之物產生更多的愛欲。
這兩類神經傳導物質的使用者是大腦,但是生產者卻是腸道中多達數十億的菌叢。
合成血清素的前驅物質叫做5-羥基色氨酸,它是由腸內細菌合成後,再輸送給大腦使用的。
事實上,人體的血清素含量很少,大約只有10毫克,這些血清素完全由腸道生成並儲存其中的90%。
剩餘的8%血清素會被血小板吸收,只有2%會傳遞給大腦,但光是這2%的血清素,就能帶給我們愉悅的體驗。
而多巴胺也是類似的原理,細菌在腸道內生成左旋多巴,這是多巴胺的前驅物質,進入中樞後,由多巴脫羧酶作用轉化為多巴胺,給我們在各種冒險活動中帶來愉悅刺激的體驗。
4
非要比喻的話,把快樂的情緒比喻成商品,那麼我們的大腦只不過是商店,負責把快樂販賣擴散出去。腸道才是真正製造快樂的工廠。
這個工廠裡的工人,自然就是菌叢啦。
假如腸道內有益菌數量大,活性高,那麼製造快樂的幹勁就會十足,就可以源源不絕的為大腦供貨。
反之,假如菌群數量稀少,或是腸道內的環境很惡劣的話,那麼上述物質的濃度也會降低,我們的幸福感無從談起。
5
人類對於」吃「這件事情的熱衷是沒有任何理由的。」
總之吃掉了好吃的東西就會很開心啊「無數人這麼說,但是原因少有人追究過。
其實從上邊的論斷我們可以看出,大快朵頤的吃,其實就是給腸道的菌群提供了製造快樂的原料,而越有營養的食物,實際上生成快樂物質的效率也就越高。
目前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醫學團隊在研究腸道與情緒之間的關聯,他們普遍認為:
1.在你有壓力的時候,假如不能解決壓力的源頭,那麼不妨肆無忌憚的吃一頓,壓力會有一定程度的減輕。
2.盡可能的避免情緒刺激或情緒失控,因為腸道對情緒的感知力很強,負面情緒會破壞腸道的內環境,這又會反過來制約快樂的產生,是一個惡性循環的存在。
3.憂鬱症在目前的治療方法中,還是把著眼點放在了大腦本身,事實上調節腸道功能,刺激血清素生成,才是治療憂鬱的根本療法。
4.在任何時候,都不要和」吃「作對,即使你在減肥期間,合理的飲食,能給你繼續減肥更大的動力。
6
腸道在醫學界素有”第二大腦“的別稱。
這不僅因為腸道擁有可以媲美大腦的驚喜結構,還因為腸道和大腦一樣可以輸出情緒,生成快樂。
善待我們的腸子,大概才是擁有快樂人生的關鍵啊!
⚛️ 推薦好書|智慧湧現:不完備的對稱
📕 AI時代的關鍵能力:現在改變過去的重塑力
📕 https://ppt.cc/fjsGzx
本文源自網路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share/p/1CTp2amgFX/



